WFU

2019年11月18日 星期一

真的假的有沒有啊 - 犯罪者的精神疾病





「為什麼那些罪犯被逮捕的時候,經常說自己有精神疾病?他們真的有嗎?」


看著討論重大殺人案件的電視節目時,家人冷不防地問了這一句。嗯,的確,似乎是這樣。就算自己沒說,家人、辯護律師也經常會提到這件事。


「你覺得呢?」使出精神科醫師最愛用的回應方式,反問對方。

「我也不知道耶!只是,好像很多罪犯以前也真的有看過精神科,可以調閱出精神科就診的病歷紀錄就是了。」


罪犯也是人,自然也會有精神疾病,最常被提到的,就是所謂的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症。但是反社會型人格,不論是藥物治療或是心理治療,幾乎都沒有什麼效果。而犯罪者本人,也鮮少會去意識到自身的反社會型人格,自然也不會為了這個人格障礙症而去就醫。但是圍繞在罪犯的家庭、成長、生活、以及犯罪行為等各種社會因子,就很容易導致罪犯患有精神疾病。


以下便是犯罪者至精神科門診求診時,常見的精神疾病或症狀。


酒癮、藥癮、毒癮


毒癮或藥癮,例如安非他命、海洛因、K他命、搖頭丸、甚至現在常見的咖啡包,很少是病患求診的主因,大部分是在病史詢問時順便提到的。酒癮以及酒精濫用雖然也很常見,但是來門診討論戒酒的,還是少數。反而是因為飲酒併發的其他精神症狀,或是酒精戒斷時產生的不適,才是來看診的主因。


情緒症狀


由於犯罪者出生於不健全家庭的比例,相較於其他人是比較高的,很容易從小就有情緒症狀或是情緒調控上的困難。在開始有了干擾、滋事、甚至犯罪行為之後,也容易和家庭成員關係疏離,因而少了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支持。另外,酒癮、藥癮和毒癮也會加重情緒症狀。長期的經濟壓力、生活的不穩定、社會上的異樣眼光、犯罪後的不安定感,都會令他們的情緒處於不穩定的狀態。有的病患會長期憂鬱、情緒低落,有的則是情緒容易起伏,稍不如意,便會激躁生氣,難以控制。


焦慮症狀


上述導致或是惡化情緒症狀的家庭、社會、環境、心理、壓力等因素,同樣也會導致犯為者本身的焦慮度較高,進而一步步演變成焦慮疾患。再者,進行犯罪行為、面對警方的追查、面對司法的判決處置,雖然這些都是因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而必須面對和承擔,但不可諱言的,每一項都是極大的壓力。這些壓力會刺激體內的交感神經,進而分泌正腎上腺素,引發胸悶、呼吸不順、心悸等症狀,嚴重的情況下甚至會誘發恐慌發作。


失眠


這幾乎是犯罪者至精神科就診的主要原因。而深究失眠的原因,也大多是因為上述的情緒及焦慮症狀,或是生活中的壓力所導致。加上藥癮、酒癮、毒癮的病史,導致罪犯對於安眠藥的反應不佳,經常都要服用高劑量的藥物才能入眠


「所以有精神疾病,就像是有免死金牌,可以不用負法律責任嗎?」

「在我們的法律中,的確有提到,假若因為精神症狀的關係,導致犯罪時的辨識能力缺乏,就不罰。如果是辨識能力明顯變差的,就可以減輕刑責。所以除了有沒有精神疾病,犯罪時的精神狀態更是重要。」

「就是你們在做的精神鑑定來確認的嗎?你們不會被騙嗎?」

「開玩笑!我們都有受過專業的訓練,再加上看過很多的精神病患,臨床經驗豐富,深知受到精神症狀干擾的病患是什麼樣子,真的要被騙的機率是很低的。再說,法官也會根據病患的犯罪行為,各項證據,比對我們的鑑定報告,才做出最後的裁決。法官有時也會再請其他醫院的醫師進行第二次鑑定,來確定鑑定結果。」

「那為什麼你們鑑定的結果有時候好像會讓社會大眾無法接受?」

「有時候可能是一種社會期待,當期待和結果產生落差,自然無法接受。當然,司法或是精神醫學這個領域,本來社會大眾就是比較陌生,當我們講著生硬的專業用語,自然很難被社會大眾了解。」

「嗯,沒錯,就像是你的文章一樣,都是有看沒有懂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