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9年12月16日 星期一

憂鬱症為什麼不會好?





「醫生啊!我的憂鬱症在別的地方看了好幾個月了,可是好像只有改善一點點,我該怎麼辦?憂鬱症是不是不會好?藥是不是要吃一輩子啊?」


憂鬱症的治療,從開始的心理治療,到後來的藥物、住院治療,甚至近年來興起的各種電刺激治療,可說是治療種類繁多,治療的效果不僅越來越好,副作用也越來越少。但是為什麼還不時會有患者抱怨治療效果不佳呢?


憂鬱症治療的困難之處


以療程來說,憂鬱症的治療不像感冒發燒,普通的感冒只要 1-2 星期,大半的症狀就可以消除,憂鬱症的治療則經常需要數個月的時間才可痊癒。憂鬱症的治療也不像細菌感染,完全取決於身體免疫力、細菌的抗藥性、抗生素的效果等生物性因素,憂鬱症的成因,不僅有生物性的因素(也就是常聽到的血清素等等神經傳導物質),其他基因遺傳因素、心理層面、社會層面、生活事件,在在都會影響到病人的情緒及治療效果。

但是有什麼因素,是醫師與病人可以共同努力,改善憂鬱症的治療效果呢?接下來就讓愛碎碎念的精神科醫師,提出一些在診間經常看到的問題,來和大家討論分享!


服藥順從性


這應該是在治療時最常看到的問題了。許多病人擔心服藥會傷腎或是傷肝,擔心憂鬱症藥物會成癮,因此沒有每天固定服藥,甚至認為情緒症狀惡化時再吃藥,而當症狀一改善就自行減藥、停藥。

但是,抗憂鬱藥物必須長期服用,在體內累積一定的濃度時,才能發揮藥效。也因此,病患經常在剛開始吃藥的當下會覺得,吃這個藥好像也沒有什麼效啊!而在服藥一段時間之後,若是忘了服藥,因為體內尚有一定的藥物濃度,因此病患會覺得,好像沒吃藥也沒有什麼不一樣,就乾脆把藥停了。但是等到藥物濃度一低下,症狀就很容易復發了。

更常見的則是幾天才吃一次藥,如此藥物濃度無法累積,有吃藥其實跟沒有吃藥是差不多的,自然更無法達到治療效果。


不願意加強藥物劑量


「我都有好好吃藥啊!為什麼狀況還是不太好,心情還是容易憂鬱,不然就是起伏很大,難以控制。」

「如果都有穩定服藥,要考慮的是藥物的劑量不足,我們把抗憂鬱的藥物加到一天 2 顆。」

「吼!這樣就代表我很嚴重喔!我不要加藥,我再拿現在的藥就好。」



當血壓控制不佳時,增加藥物劑量似乎是理所當然的,甚至病患會希望調整藥物,將血壓控制得更好。高血壓的症狀可能會加重,或是原本的藥物療效不足,需要調整劑量。抗憂鬱藥物也是一樣,有可能是憂鬱症狀較嚴重的患者,可能是合併焦慮症的憂鬱症患者,都有很大的機會,在使用一般劑量的抗憂鬱藥物時,療效不佳,需要加強劑量,才能達到滿意的治療效果。

但是,病患不僅會擔心藥越吃越重,改不回去,也似乎不願意面對自身疾病嚴重度的問題,對於調整藥物劑量抗拒很大。如此無法達到所需的藥物劑量,憂鬱症狀自然無法完全改善。


病患的個性及思考模式等因素


部分的病患因為思考模式的關係,導致每天日常發生的大小事情,都很容易對情緒造成影響,自然會覺得自己的憂鬱症狀長期治不好。例如災難性思考,病患會將生活中的各種事件,都想得相當嚴重,整天憂心忡忡,情緒自然沒辦法改善。有些病患的思考模式,容易將生活中的各種問題都歸因到自己身上,不斷自責,情緒因此不佳。

因為上述的問題所導致的憂鬱症,雖然藥物治療可以達到部分的療效,但是因為心理因素的影響,仍會有部分的情緒症狀,也會讓病患覺得憂鬱症一直沒有完全改善。這種時候,若是可以進行心理諮商等談話性的治療,討論病患的思考模式,調整行為模式,建構出適應性更好的生活方式,將會對整體療效有很大的改善。


生活事件及支持系統等因素


若是生活中的壓力,例如工作、人際關係等等,都長期處於嚴重的情況下,或是持續的有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例如至親的去世、分離,工作上的調職、轉職,家庭成員的各種問題,都會讓病患的憂鬱情緒持續、甚至加重,因此病患便會感到藥物治療的療效不佳。

當病患的情緒狀況不佳時,若有良好的社會或是家庭等支持系統的幫助,可以對病患的情緒產生正面的助益。然而,若是病患因為獨居等因素,導致支持系統缺乏,甚至因為各種因素,導致和家人關係不佳,原本成為支持系統的家庭反而成為病患壓力的來源,也會惡化情緒症狀,導致抗憂鬱藥物的療效不佳。

以上的問題,除了使用藥物治療之外,若是合併心理治療調適情緒,減緩生活事件對於情緒的影響,或是進行家庭治療,改善家庭關係,都可以將病患的治療,達到更完整的效果。


來自其他疾病的憂鬱症狀


有時候,病患在就診的當下,呈現的是相當典型的憂鬱症狀,因此以治療憂鬱症的方式治療病患。但是,如果憂鬱症狀是因為其他疾病、藥物引起的,或是憂鬱症狀其實是其他精神疾病的一部分,單單只有治療憂鬱症狀,而沒有處理其他相關的問題,就會導致憂鬱症的治療效果不佳。

經常合併情緒症狀的身體疾病,主要是甲狀腺以及腎上腺方面的疾病。因此,若是抗憂鬱藥物的治療效果有限,可以和醫師討論是否需要進行這些內分泌方面的評估和檢查。而使用干擾素治療病毒性肝炎時,也經常會出現憂鬱、焦慮、失眠等精神症狀,這時使用抗憂鬱藥物幾乎都無法達到完全緩解憂鬱症狀的效果,一般都需要等到干擾素的療程結束,病患的憂鬱症狀才能完全改善。總之,當憂鬱症狀對治療反應持續不佳時,可能就要思考是否有其他身體問題需要評估處理。

所謂的雙極性疾患,病患的情緒會有憂鬱和狂躁兩種狀況交互出現。根據研究,大多數憂鬱症狀持續的時間會比狂躁的時間要多出很多。治療雙極性疾患,主要使用的藥物是情緒穩定劑,抗憂鬱藥物反而少用,或是看情況使用。如果一個雙極型疾患的病人在憂鬱期來看診,極有可能被診斷為憂鬱症並使用抗憂鬱藥物治療,然而,這樣的治療雖然是對「症」下藥,但不是對「病」下藥,療效因此不彰。還有其他精神疾病也可能呈現出憂鬱症狀,因此,假設憂鬱症的治療效果不佳,應該要與醫師好好討論整體的病情,才能達到真正的藥到病除。


醫師病人一起配合打敗憂鬱症


憂鬱症的治療是漫長的,治療的過程中,需要醫師細心的診治,以及病患充分的配合。治療的過程難免感到挫折、灰心,甚至會出現這種好像都好不起來的感覺。這時候,想想上面提到的要點,做個改變、做點調整,或許更好的世界就會出現在眼前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