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應該是我從「通靈少女」之後,再次開始收看電視影集。當中,每個人或是聲嘶力竭的吼著,或是冷靜的論述,維護自己的立場,維護自己的信念,維護自己的價值觀。加害者,加害者的親人,被害者的親人,電台高層,人權律師,精神科醫師,有形象的一般大眾,鍵盤之後的大眾。
第一次,善與惡,對與錯,好人和壞人,界線如此模糊。理智上一下子接受人權律師的說法,一下子覺得社會大眾的想法沒錯,情感上一下子可憐加害者家屬,一下子為受害者家屬落淚。討論的議題之多、之廣、之深入、之尖銳,就像社會案件撕裂社會大眾的內心一般,撕裂我自以為正確的價值觀,那個偽善的堡壘。
法律方面有犯罪者人權的議題、廢死的議題。媒體方面有在商業行為以及媒體價值衝突的議題。身為一個精神科醫師,最被觸動的,應該要從第二集開頭,社區居民抗議康復之家要在附近設立。之後網友和民意代表認為應該將精神病患隔離起來,關在山上,不能夠讓他們在社區、在社會上趴趴走。而後,思覺失調症的病患進入幼稚園,被民眾以為是帶槍闖入,被警察逮捕,這個部分開始談起。
有沒有精神疾病 V.S. 誰比較危險
人權律師處理了三個人的案子。李曉明,沒有精神疾病,卻犯下隨機殺人案件,造成重大傷亡;陳昌,思覺失調症患者,殺害兩個女童;應思聰,思覺失調症患者,因為進入幼稚園,被當成罪犯而逮捕,但是犯罪證據不足,因此檢察官不起訴。
若要說到危險程度,排序由高至低應該是李曉明,陳昌,應思聰。但若是像社會大眾希望的,把精神病患關到山上。那麼,很明顯的,會是陳昌和應思聰被關起來,不會是李曉明。這樣的一個漏洞,剛好呼應了劇中的林醫師所言,傷人的案件當中,只有5%是精神病患所為。我們努力的剝奪了精神病患的人權,換來的,只是減少了5%的犯罪率。而真正高危險性的,有能力進行重大犯罪行為的一般人,我們卻是無能為力。
他們應該被了解,而不是被隔離
在精神科工作,很多人會問,你不會怕嗎?你不怕被攻擊嗎?但是就像劇中的律師所說,這種害怕,源自於社會大眾對精神病患的不了解。的確,精神病患在急性期,或許會有暴力行為,但是大多數的時候,都是相當善良、坦誠、純真、沒有心機的。精神病患在急性期,有暴力危險的時候,相信就算不是精神科專業人員,也可以迅速辨識而馬上離開或是呼救。但是,如同李曉明,或是其他一般人的突發性情緒不穩或暴力行為,則經常毫無預警,讓人措手不及。相信很多人,曾經在加油站、烘焙坊、街頭販賣手工餅乾等地方,接觸過精神病患,他們真的讓人感到危險,有暴力傾向,需要被送到山裡隔離起來嗎?
以社會安全之名……
或許,部分精神科病患那脫離現實的模樣令人害怕。或許,部分精神病患的外表令人觀感不好。又或許,有些精神病患是容易標註、容易辨識的一群人。又或許,大多數精神病患面對自己的權益被剝奪時,表現的是那麼無能為力。所以,我們可以舉著社會安全的旗幟,理所當然順理成章的踐踏他們的人權,只為了建構那個我們以為比較安全的環境,或是那個看起來和諧美好沒有瑕疵的社會。但是其實你我都知道,那是一個個看起來美麗的泡泡,用來自欺欺人但是一戳即破的美麗泡泡。
汙名,從以前到現在,沒有停止過
從前的精神病患,的確,是被關起來的,甚至上了手銬腳鐐,對他們的處置,無異是罪犯。法國大革命時倡導人權,人人生而平等,因此法國精神科醫師皮內爾解開精神病患的枷鎖,並讓他們接觸人群,以此幫助他們重新融入社會。希特勒的納粹德國時代,認為精神病患沒有生產能力,又造成社會負擔,總共處決7萬多名精神病患,並且得意洋洋地計算出,因為處決了這些精神病患,節省了大量的,數百萬公斤的麵包、馬鈴薯、糖、奶油等等。
現今的社會,雖然是沒有聽到處決精神病患的聲音。但是我們對他們的歧視和帶著偏見的眼光有減少過嗎?我們試圖用安全的名義,想要把精神病患隔離在我們的社會之中,這樣看來,我們的社會並沒有比100-200年前進步多少啊。我們是不是應該加強衛生、社政、以及其他相關系統,把各種社會問題的洞,一個個修補起來。而不是將許多社會問題,強加到精神病患身上,再蓋上一塊布,遮掩起來當作沒有看到,就好像這些問題不存在呢?
去除精神病患的汙名化並非一蹴可幾,但是關鍵在於我們願不願意去了解他們,願不願意放下成見、放下恐懼、放下我們的優越感、放下……。
「欸,最近那個我們與惡的距離, 在講你們精神科耶,你有沒有什麼看法?」
「我在輔大的時候選出來的校園美女也有演耶!」
「所以呢?你那時候喜歡人家喔?」
「不是啦!是說有一次,我們一群男生在外語學院前的小巴黎看見她,有人說要去跟她搭訕。看著他殺過去的背影,心中唱起了風蕭蕭兮易水寒……。」
「有要到電話嗎?」
「結果壯士一去兮被打槍!」
「不要鬧了!我很認真問你有什麼看法啦!」
「那你覺得裡面精神科林醫師怎麼樣?」
「滿帥的啊!而且裡面一些台詞也曾經聽你說過,應該是演的滿專業的吧!」
「但是醫術不好。」
「怎麼說?」
「吃藥的副作用那麼嚴重,話說不清楚,眼睛不靈活,走路還有其他動作都超僵硬。剛住院不穩定,針劑打比較多,所以副作用很明顯這個可以理解,但是後來副作用還是很嚴重這就不行。我們要是把這樣的病人給家屬會客,家屬一定很難接受。你看,住院前只是感覺好像精神病患,住院之後看起來更像精神病患。這樣家屬會覺得精神科的藥很毒,等到病人好一點一定會偷偷給他減藥。病人吃藥的副作用那麼大,出院之後一定也不會願意乖乖吃藥。這個醫師藥調成這樣,真的不行。」
「人家只是在演戲,在演戲好嗎?你不要那麼認真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