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吃藥不看醫生,又沒有礙到誰,幹嘛一定要管我!」
許多沒有病識感不願意就醫的病患都會這樣說。雖然他們的狀況已經讓家屬頭痛多年,但是家屬可能怕觸怒病患,讓病患情緒更不穩定,因此也就一直隱忍著,不敢讓病患知道自己的痛苦。家屬甚至擔心醫療團隊的介入會讓病患反抗更大,讓病患更不穩定。因此病患家屬經常處在一種不是如何是好的狀態當中。
在《我們與惡的距離》當中,病患因為沒有病識感,不認為自己有病,本身就已經沒有服藥的動機了。吃藥之後各種的副作用,更是讓病患對吃藥產生排斥感,有的病患最後甚至會產生妄想,懷疑醫師和家屬串通起來給他下毒等等。病患不願意吃藥,家屬一開始是焦急、擔心,後來病患再次發病,家屬再次受到驚嚇。一次一次之後,也會讓家屬對病患產生恐懼感。
及早治療,才有治癒的機會
為什麼一定要病患接受治療?舉思覺失調症為例,若是及早治療,可以將常見的「幻聽」、「妄想」等症狀完全治癒,也就是在治療之後完全沒有這些症狀。但是如果拖很久才治療,這些症狀就像在病患大腦內「生根」了,就算之後相當積極的治療,仍然沒辦法將精神症狀完全治癒,只能讓症狀變得輕微一點。
延遲治療,腦部傷害更大
另外,病患沒有接受治療,精神症狀就會一再發作,而每次的發作,對腦細胞都是一種傷害。多次的發病之後,會讓病患的認知功能受損,智力下降。如此一來,之後要找工作,要重新融入社會,都會變得更加困難。
而從治療的角度來看,及早治療,不僅像剛才說的,治療效果會比較好,而且使用的藥物可以比較單純、簡單、劑量較低。但是如果是發病很久、反覆發病的病患,不僅藥物療效更差,而且經常要吃更多、更複雜、劑量更高的藥,這也意味著更多的副作用,更差的生活品質。即使如此,治療效果還是很有限。
國內患者經常錯失治療的黃金時機
及早治療這方面的研究,有個專有名詞DUP(Duration of Untreated Psychosis,暫時翻譯為「精神症狀未被治療的時間」),也就是從第一次出現精神疾病的症狀,到開始接受治療的時間。國外的DUP,一般都是在數週之內,超過3個月就算久了。國內呢?幾乎都會在家裡休養一段時間,再到鄉下去休養一段時間,再到廟裡去問一問,等到這些都沒效,最後來到醫院就診時,DUP幾乎都超過一年了,因此國內的治療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如何幫助病患就醫
那麼,該如何讓沒有病識感的病患,願意接受治療呢?這部分,對家屬,甚至對醫療團隊而言,都是相當困難的。關於這個議題,美國的精神醫學專家 Xavier Amador全心全意投入這個研究領域。他的哥哥是思覺失調症患者,因此,他以長年的研究以及和精神病患相處的經驗,提出如何讓缺乏病識感的病患,願意和家屬攜手合作,一起接受治療,對抗疾病,以下是他所提出的四個步驟:
傾聽(Listen):
「怎麼沒有在聽,什麼被國安局跟蹤的事情,他那些都講十幾年了,都講一樣的,怎麼沒有在聽?」
「那他有說國安局為什麼要跟蹤他?」
經常再繼續問得更深入,家屬就很難回答出來了。代表家屬沒有好好坐下來認真的傾聽,經常病患講沒幾句就被家屬喝斥或是反駁。長久下來,病患不僅不願意把心中的話跟家屬講,也更難信任家屬,不覺得家屬要他看醫生吃藥這件事是「為了他好」。
好的傾聽必須要做到不評論,不反駁,也不跟對方爭吵。我們可以適時的在病患談話中,對於不瞭解的部分進行更深入的詢問,這個動作,會讓病患感受到家屬是真的有在聽的,有聽進去,而且對自己說的話感到興趣,可以增加雙方的互信。在這個過程中,讓病患講述他們的挫折、害怕、希望、夢想,我們也將自己對病患想法的了解,回饋給病患。經過傾聽,病患感覺自己被瞭解、被接納,這樣可以讓病患慢慢的,在講述他們的精神症狀之外,也讓大家了解他們內心的其他想法。
同理心(Empathies)
這個部分的重點在於家屬可以同理或是了解病患的感覺。因為如果想要讓病患也可以同理家屬的感覺,進而考慮家屬的看法,首先是要讓病患感到被了解才行。病患可能對於妄想或幻聽是感到很害怕或不舒服的,而這些感覺,家屬都必須同理,家屬也必須同理病患極力想要證明自己沒有病、拒絕治療的心理。
達成協議(Agree)
這是相當困難的一部份,因為在這個階段,家屬要和病患合作取得這次談話的結果,也就是之後治療的共同目標。家屬可以提出,在家屬的看法中,病患目前主要需要處理的症狀或是問題。家屬再和病患討論這些治療處理的優點和缺點,並且在過程中,強調優點的部分。但是若是無法達成共識,也必須尊重病患的選擇,並請病患對自己的選擇做責任。經過這個過程,雙方對對方的想法都會更加尊重。
成為夥伴(Partner)
如果在上一個階段成功訂出共同努力的目標,那麼雙方就可以成為夥伴一起朝目標前進。就算剛剛沒有達成治療目標,但因為雙方的互相瞭解和尊重,仍然可以成為夥伴,減少經年累月累積的敵意和隔閡。之後家屬想要再一次和病患討論症狀和治療時,因為雙方有了互信的基礎,病患就更能夠接受家屬的醫療建議了。
良性互動,改善關係
經由上述的步驟,家屬可以改善與病患的關係,也可以一步一步讓病患願意接受家屬的建議,進而接受治療。雖然這個過程不是那麼容易,對於不擅長討論內心想法的東方社會和家庭,可能是更困難的。但是至少要能夠做到傾聽和同理,這樣就可以讓家屬和病患多年來疏離的關係獲得改善了。
當病患難以建立關係時
當然,有時候還是會遇到相當難以進行上述四個過程來建立關係的病患。這時候,請您不要猶豫,盡快到身心精神科門診,和醫師討論後續醫療介入的方式。另外,也可以到居住所在地的衛生局心理衛生科或衛生所尋求各項資源和幫助。千萬不要一個人一直單打獨鬥,不僅將自己弄得身心俱疲,也會讓病患的病情一拖再拖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