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鈴鈴」、「叮鈴鈴」、「叮鈴鈴」、「叮鈴鈴」。
我張開眼睛,這裡是?是的,是值班室,我看著醫院那沒有特色的天花板。旁邊的桌上,電話像是用全身的力量向我怒吼的叫著。
「喂!陳醫師嗎?這裡是急診,今天是你值班嗎?」急診醫師一路制式化的唱下去,完 全沒有要讓我回答「是」或「不是」的意思。
「我們這邊有一個33歲的女性,沒有在本院就診的紀錄,也不知道有沒有精神科的疾病。剛剛原本要跳樓,被119救下來送到急診。到急診的時候情緒還是比較激動,所以我們有幫她打鎮靜劑。需要你們科過來評估一下。」
「那她現在人還清醒……嗎?」
「嘟…嘟…嘟…。」電話早就已經掛了。
我坐起來搖搖頭,整理好衣服。到洗手間洗把臉,照鏡子看看醫師袍有沒有穿反,用水順了一下頭髮。凌晨4點,走廊和大廳都是漆黑一片,整個城市都還在睡夢當中。
台灣的自殺死亡人數從民國80幾年開始逐年上升,自殺死亡甚至擠入了全國前十大死因之一。最高峰是民國95年,高達4406人。引起了國家對自殺防治的重視,開始推行一系列的政策,雖然成功地降低了自殺死亡人數,自殺也不再是全國前十大死因,但是民國106年仍有3871人死於自殺,平均每天有10到11個人,也就是說,每2個多小時就有一個人自殺身亡。
到了急診,果然,因為鎮靜劑的作用,病患已經睡著了,留下一對焦慮的雙親。一看到精神科醫師,無助的父母就像快要溺水的人看到浮木一般,開始講述病人的狀況,也提出很多問題。
「她這幾天情緒就很不穩定,還說了好幾次什麼死了算了。我聽朋友說,那些說要自殺的都是要引人注意啦!他們很少真的去死。真的要死的人,是不會說的。」
「我自己也很擔心啊!但是也不敢跟她討論她的心情還是自殺的事。怕一跟她討論,她就真的會去死啊!」
「這個你們真的可以治療嗎?我聽說一個人如果真的要死,是阻止不了的。」
「她最近好像跟男朋友吵架,分手什麼的。是因為感情的事情才自殺的吧!?」
上述這些關於自殺的「都市傳說」,大部分都是人們根據自身經驗或想像而得來的,事實上都有相當大的謬誤存在。如果因為相信這些說法,反而容易延誤治療的時機,更增加患者自殺的風險。
這兩句話可以說是一體的兩面。的確,經由研究可以發現,死意較為堅定者,經常採取致命性較高的自殺方法,並且在自殺前和自殺後都比較不會求助。但是經由心理解剖研究發現,在台灣的自殺死亡者有58%在自殺前3個月有看過醫師,但大多數是去看非精神科醫師,只有13%是去看精神科醫師。此外,這些受訪的家人在事後回想,有56%的自殺身亡者,在生前都曾經直接或間接的向周遭的親友透漏自殺的訊息。所以,沒錯,說要自殺的人的確是要引人注意,但這是他們在生命最無助的情況下,用盡最後的一點力氣所發出的求救訊號,希望大家可以注意到他們內心正在承受的痛苦。
其實相當多自殺身亡者的家屬也都提到,在他們自殺前,都有一些較為反常的舉動。但是家屬可能因為不清楚憂鬱症或是其他精神疾病的症狀,或是內心對精神科的排斥,就錯失了和他們討論心理狀況的機會。當然,有一部分,是因為另一個關於自殺的都市傳說,就是下面提到的自殺的都市傳說二。
個人就已經不只一次,在診間評估病患的情緒時,一討論到自殺的想法,被家屬瞪、翻白眼、甚至出聲謾罵喝止的情況了。但是,想自殺的人並不會因為不討論他們的情緒和自殺議題,就不去自殺。相反的,在談論中,有自殺意念的人可以有一個傾訴的機會,而減少一個人獨自面對情緒的孤立感,可以避免自殺。就像在前面提過,相當多的自殺者在自殺前都嘗試透露某些訊息,希望大家可以看到他們的痛苦,甚至幫助他們脫離這樣悲傷的情緒。另外專業人員也可以在討論他們的自殺想法時,擬定治療計畫,並做適當的自殺防範措施。
做這些,真的可以幫助意圖自殺者嗎。真的想死的人,可以阻止的了嗎?
事實上,大部分的自殺行為都是一時衝動。就算有些人為了自殺已經準備了一段時間,最後要執行自殺的計畫,也是需要衝動。能夠讓有自殺意念的人多想一下,或是讓他們不那麼容易執行,或許他們就會停止自殺的行動。因此,大部分的自殺危機都是短暫的,一時的,而且經常在自殺行動後就開始尋求醫療幫助。深入訪談一些使用高致命性方式自殺,但是幸運的活下來的人,他們也經常說到,其實一做就後悔了,幸好沒有真的自殺死亡。
最後要注意的是,自殺往往不是單一原因所造成的。我們總喜歡為一件事找到一個原因去解釋整起事件,因為這樣可以簡單化,幫助理解。然而,自殺絕對不是如此簡單。自殺牽涉到一個人本身的個性、氣質、抗壓性;是否有精神疾病以及精神疾病的種類;親人,朋友,社會上所獲得的支持和資源;整體社會和文化對自殺行為的看法;身旁可取得的自殺方式等等。這些因素都和一個人從有自殺意念到去執行自殺的行為高度相關。唯有在每一個面向都評估了解,才可以針對每一個各人提供最完善的自殺防治計畫。
就像本文中的例子,如果簡化為單一原因,因為感情因素導致自殺,那麼在處置上就會侷限在針對感情議題的討論和處理,忽略了這位女性是否已經有憂鬱症需要治療;是否本身的個性導致自信心不足,將分手歸咎於自身的問題,而有了強烈的自責;是否在朋友、家人的情感支持部分較為不足;是否最近有認識的人自殺,而有了模仿效應……。林林總總的原因,都有賴深入的訪談及了解。畢竟我們要面對的是一個人,不是一個病名,不是一串病歷號碼,也絕對不是幾歲的男性或女性這樣一個簡單的描述。
「醫師啊,女兒身體沒問題吧?等一下我們可以帶她回家了嗎?」
「怎麼可能!我都還沒和妳女兒談過耶!後續的自殺評估和預防都還沒有處理完整啊!」我在心裡嘀咕著,請急診看好這位女士,在急診留觀,千萬不可以讓她醒過來以後跑掉。等她清醒,再打電話通知精神科進行後續評估。
凌晨5點,我步出了急診室,天空已經不再那麼漆黑。走廊和大廳也有三三兩兩的人影在走動和交談著。「死不是生的對立面,而是生的一部份。」走回值班室的路上,村上春樹的這句話不斷的在我腦中盤旋著。
「喂!陳醫師嗎?這裡是急診,今天是你值班嗎?」急診醫師一路制式化的唱下去,完 全沒有要讓我回答「是」或「不是」的意思。
「我們這邊有一個33歲的女性,沒有在本院就診的紀錄,也不知道有沒有精神科的疾病。剛剛原本要跳樓,被119救下來送到急診。到急診的時候情緒還是比較激動,所以我們有幫她打鎮靜劑。需要你們科過來評估一下。」
「那她現在人還清醒……嗎?」
「嘟…嘟…嘟…。」電話早就已經掛了。
我坐起來搖搖頭,整理好衣服。到洗手間洗把臉,照鏡子看看醫師袍有沒有穿反,用水順了一下頭髮。凌晨4點,走廊和大廳都是漆黑一片,整個城市都還在睡夢當中。
在台灣,平均每天有10個人自殺身亡
台灣的自殺死亡人數從民國80幾年開始逐年上升,自殺死亡甚至擠入了全國前十大死因之一。最高峰是民國95年,高達4406人。引起了國家對自殺防治的重視,開始推行一系列的政策,雖然成功地降低了自殺死亡人數,自殺也不再是全國前十大死因,但是民國106年仍有3871人死於自殺,平均每天有10到11個人,也就是說,每2個多小時就有一個人自殺身亡。
到了急診,果然,因為鎮靜劑的作用,病患已經睡著了,留下一對焦慮的雙親。一看到精神科醫師,無助的父母就像快要溺水的人看到浮木一般,開始講述病人的狀況,也提出很多問題。
「她這幾天情緒就很不穩定,還說了好幾次什麼死了算了。我聽朋友說,那些說要自殺的都是要引人注意啦!他們很少真的去死。真的要死的人,是不會說的。」
「我自己也很擔心啊!但是也不敢跟她討論她的心情還是自殺的事。怕一跟她討論,她就真的會去死啊!」
「這個你們真的可以治療嗎?我聽說一個人如果真的要死,是阻止不了的。」
「她最近好像跟男朋友吵架,分手什麼的。是因為感情的事情才自殺的吧!?」
上述這些關於自殺的「都市傳說」,大部分都是人們根據自身經驗或想像而得來的,事實上都有相當大的謬誤存在。如果因為相信這些說法,反而容易延誤治療的時機,更增加患者自殺的風險。
都市傳說一:「說要自殺的人都只是要引人注意,他們很少真的去死」和「真的想死的人,是不會說出來的」。
這兩句話可以說是一體的兩面。的確,經由研究可以發現,死意較為堅定者,經常採取致命性較高的自殺方法,並且在自殺前和自殺後都比較不會求助。但是經由心理解剖研究發現,在台灣的自殺死亡者有58%在自殺前3個月有看過醫師,但大多數是去看非精神科醫師,只有13%是去看精神科醫師。此外,這些受訪的家人在事後回想,有56%的自殺身亡者,在生前都曾經直接或間接的向周遭的親友透漏自殺的訊息。所以,沒錯,說要自殺的人的確是要引人注意,但這是他們在生命最無助的情況下,用盡最後的一點力氣所發出的求救訊號,希望大家可以注意到他們內心正在承受的痛苦。
其實相當多自殺身亡者的家屬也都提到,在他們自殺前,都有一些較為反常的舉動。但是家屬可能因為不清楚憂鬱症或是其他精神疾病的症狀,或是內心對精神科的排斥,就錯失了和他們討論心理狀況的機會。當然,有一部分,是因為另一個關於自殺的都市傳說,就是下面提到的自殺的都市傳說二。
都市傳說二:「討論自殺,會讓想自殺的人真的去自殺。」
個人就已經不只一次,在診間評估病患的情緒時,一討論到自殺的想法,被家屬瞪、翻白眼、甚至出聲謾罵喝止的情況了。但是,想自殺的人並不會因為不討論他們的情緒和自殺議題,就不去自殺。相反的,在談論中,有自殺意念的人可以有一個傾訴的機會,而減少一個人獨自面對情緒的孤立感,可以避免自殺。就像在前面提過,相當多的自殺者在自殺前都嘗試透露某些訊息,希望大家可以看到他們的痛苦,甚至幫助他們脫離這樣悲傷的情緒。另外專業人員也可以在討論他們的自殺想法時,擬定治療計畫,並做適當的自殺防範措施。
做這些,真的可以幫助意圖自殺者嗎。真的想死的人,可以阻止的了嗎?
都市傳說三:「一個人如果想死,是阻止不了的。」
事實上,大部分的自殺行為都是一時衝動。就算有些人為了自殺已經準備了一段時間,最後要執行自殺的計畫,也是需要衝動。能夠讓有自殺意念的人多想一下,或是讓他們不那麼容易執行,或許他們就會停止自殺的行動。因此,大部分的自殺危機都是短暫的,一時的,而且經常在自殺行動後就開始尋求醫療幫助。深入訪談一些使用高致命性方式自殺,但是幸運的活下來的人,他們也經常說到,其實一做就後悔了,幸好沒有真的自殺死亡。
自殺絕對不是單一原因造成的
最後要注意的是,自殺往往不是單一原因所造成的。我們總喜歡為一件事找到一個原因去解釋整起事件,因為這樣可以簡單化,幫助理解。然而,自殺絕對不是如此簡單。自殺牽涉到一個人本身的個性、氣質、抗壓性;是否有精神疾病以及精神疾病的種類;親人,朋友,社會上所獲得的支持和資源;整體社會和文化對自殺行為的看法;身旁可取得的自殺方式等等。這些因素都和一個人從有自殺意念到去執行自殺的行為高度相關。唯有在每一個面向都評估了解,才可以針對每一個各人提供最完善的自殺防治計畫。
就像本文中的例子,如果簡化為單一原因,因為感情因素導致自殺,那麼在處置上就會侷限在針對感情議題的討論和處理,忽略了這位女性是否已經有憂鬱症需要治療;是否本身的個性導致自信心不足,將分手歸咎於自身的問題,而有了強烈的自責;是否在朋友、家人的情感支持部分較為不足;是否最近有認識的人自殺,而有了模仿效應……。林林總總的原因,都有賴深入的訪談及了解。畢竟我們要面對的是一個人,不是一個病名,不是一串病歷號碼,也絕對不是幾歲的男性或女性這樣一個簡單的描述。
「醫師啊,女兒身體沒問題吧?等一下我們可以帶她回家了嗎?」
「怎麼可能!我都還沒和妳女兒談過耶!後續的自殺評估和預防都還沒有處理完整啊!」我在心裡嘀咕著,請急診看好這位女士,在急診留觀,千萬不可以讓她醒過來以後跑掉。等她清醒,再打電話通知精神科進行後續評估。
凌晨5點,我步出了急診室,天空已經不再那麼漆黑。走廊和大廳也有三三兩兩的人影在走動和交談著。「死不是生的對立面,而是生的一部份。」走回值班室的路上,村上春樹的這句話不斷的在我腦中盤旋著。